文 | 娱乐资本论 不空
“在 AIGC 时代,如果不能在第一天就向用户收费,那么就永远都不可能收到用户的钱。”
妙鸭相机产品负责人张月光的一席话不仅点明了妙鸭相机背后的商业思考,同时也揭露了 AIGC 产品进退不得的商业化困局。
AIGC 技术尚未进化至完成态,技术的局限与算力成本的重压令 AIGC 产品 “进不得”。
现阶段,AIGC 产品不仅无法轻易实现用户体验的跃升,甚至不得不通过 “自我阉割” 来保障产品的稳定运行。行业人士对剁主分析,妙鸭相机逼真、生动的 AI 艺术照背后其实也有对技术短板的巧妙规避。比如,妙鸭相机只输出半身照,其原因便是当前的技术和成本难以支撑产出同样效果的全身照。当然,用户体验的牺牲直接导致了用户热情快速消退,无法形成持续的长线需求。
AIGC 产品的生产逻辑令其在商业化面前也 “退不得”。
与消费级互联网产品相比,AIGC 产品的经济成本并非边际递减,而是指数级上升。换言之,用户规模的增加同样给 AIGC 产品的算力成本施以重压。因此,走向付费模式是 AIGC 产品商业化的必经之路。
不难发现,层出不穷的 AIGC 产品一边寄希望于 C 端用户快速买单,另一边又观望着 B 端业务的杠杆效应。然而,遗憾的是,AIGC 产品虽然跑出了妙鸭相机这一匹 “黑马”,但大多数产品依然在寻找黎明前夜的出口。
C 端用户:批量涌入,快速退潮
对于 AIGC 产品而言,庞大体量的 C 端客群依然是潜力十足的蓝海市场。与传统的互联网产品相比,生成式 AI 技术的赋能令 AIGC 产品兼具娱乐性与交互性。从这一层面来看,AIGC 产品天然契合着 C 端用户的需求。
为了撬动 C 端红利,AIGC 产品也在付费道路上跃跃欲试。
一方面,AIGC 产品先以免费尝鲜的噱头获客,完成初期的用户积累,培养用户对生成式 AI 的认知,继而再探寻用户付费的可能性路径,形成了一种 “先尝后买” 的商业模式。
多数 AIGC 产品在初期阶段都会采取这一方式触达 C 端用户。年初引爆全球的 ChatGPT 便是依此路径。在海外,免费注册使用的 ChatGPT 为用户上了一堂生成式 AI 的通识课程,直接刷新了全球对 AIGC 的认知。当用户开始习惯一个知无不答、言之有物的 AI 对话机器人后,ChatGPT 顺势推出收费的 Plus 版,用更为流畅的服务吸引用户的付费热情。
另一方面,美图秀秀为代表的成熟互联网产品还试图将 AI 功能打包至平台的会员服务中,以资源包的形式提升用户对 AI 功能的消费热情。目前,美图秀秀已将 AI 扩图、AI 简笔画、AI 绘画在内的一系列 AI 功能都囊括至会员服务中。可以说,美图秀秀的这番巧思不仅希望能够借此刺激用户的 AI 消费需求,还需要能够拉动平台的会员增值收入,可谓是一举两得之措。
然而,AIGC 产品的另一端,数亿的用户群体却写下了截然相反的叙事文本。
“之前流行过的 AI 头像、AI 对话机器人,都是玩几天过过瘾,新鲜感过了之后就很少再用了。” 跟风尝鲜过几款 AIGC 产品的肖黎是不少 C 端用户的缩影,新奇感是 AIGC 产品的先天性技术优势,但是,用户热情的快速消退也成为了不少 AIGC 产品避之不及的宿命。
去年霸榜多国 APP 商店的 AIGC 产品 ——Lensa AI,能够基于不同模版,一次性生成十种风格、数十张 AI 头像。涵盖油画风、漫画风等多种风格的 AI 头像极大刺激了用户的分享欲,Lensa 迅速席卷了海内外社交媒体,连续两周高居美国 AppStore 免费榜榜首,最高单日下载量一度超过 1500 万,拿下了十多个国家免费榜的 Top 1。
用户的疯狂涌入自然带动了 Lensa 的营收。据 SensorTower 数据,2022 年 Lensa 收入约 1620 万美元,仅去年 12 月份的单月收入就达到 800 万美元。点点数据显示,去年 12 月 Lensa 全球日流水突破百万美元,甚至超过了 TikTok。
不过,仅在爆红的一个多月后,Lensa 就开始滑坡,其下载量更是跌破了 200 万,呈现出了 “倒 V 式” 发展曲线。
无界 AI 联合创始人马千里对剁主分析,AIGC 产品依然遵循互联网产品的发展规律,产品功能需要及时更新,否则无法持续刺激用户的使用需求,就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用户使用热情下降的问题。
C 端红利虽然当前,但不能及时追随用户需求的 AIGC 产品往往逃不开 “月抛” 产品的宿命,更无法形成持续的长线需求。所谓的 C 端流量更像是易逝的春风,难以抓住。
专业用户:有 AI 使用需求,但只为最好的软件付费
AIGC 产品迭代了几个版本之后,行业认知开始发生变化。C 端用户体量虽然庞大,但是消费热情容易衰退,付费比例也并不高,而真正愿意为 AIGC 产品付费的,其实是专业领域的从业者,即专业用户。
基于这一认知,AIGC 产品的定位也开始从强调娱乐属性的 “玩具” 过渡至注重 AI 生产力的 “工具”。
定位的转变直接影响着产品逻辑的调整。AIGC 产品开始瞄准专业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功能更加全面、产能更加充足的服务,试图借此撬动专业用户的付费需求。
马千里对剁主介绍,无界 AI 的 C 端付费用户比例达 20%,其中不少便是平面设计师一类的专业用户,而且,这些付费用户 “主要来自于月卡充值”。
在马千里看来,现阶段 AIGC 技术还未进化到完全态,但是发展迭代非常快。对于一款 AIGC 产品而言,想要唤醒用户的付费需求,需要等待技术和需求契合的时机,一旦时机成熟,用户的付费热情就会高涨。而在技术冲破临界点之前,为用户提供灵活、机动的付费模式更契合当前的技术现状。
的确,相较于盲目追赶潮流的 C 端用户而言,专业用户对 AIGC 产品有着稳定、持续的需求。
数字艺术工作室脑玩家 MindPlayer(以下简称 “脑玩家”)则对剁主介绍,AIGC 工具在工作流中使用得非常频繁,“与客户沟通、做方案、写文案等环节,都会下意识地用 AI 工具提高效率。”
AbleSlide 工作室的设计师阿文也介绍,在平面设计的工作流中,AIGC 工具最大的用途是替代传统的图库素材,“AI 可以直接生成,能够节省搜索时间和版权成本。”
不过,相比于媒体对 AIGC 提效增速的大肆渲染,阿文更认为,AI 其实只是提升了某个环节的效率。他也开始对 AIGC 技术逐渐冷静下来,“我已经很久没在微博上分享 AI 绘画相关内容了。”
在阿文看来,Midjourney 拉高了他对 AI 绘画的阈值与期待,但是,目前还没有产品或者模型能够与 Midjourney 匹敌。另一方面,AIGC 融入到工作流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对 AI 祛魅的过程。“大家逐渐认识到 AI 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工具。”
在付费方面,阿文和脑玩家的思路相同,都选择的是 “按需购买” 的方式,并且都是以海外 AIGC 工具为主。
“视频方面主要用到 Gen 2,图像以 Midjourney 为主,而在文本方面会用到 Claude 2、ChatGPT。” 脑玩家介绍道,除了支付 Midjourney 的年费外,其他软件都是按月购买,“需要的时候再付费。”
阿文也认为,每一笔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只愿意把钱给最好的软件。” 与此同时,阿文补充介绍道,免费开源的 Stable Diffusion(以下简称 “SD”)已经能满足不少用户的需求,B 站也涌现了不少完善的 SD 教程。这些免费优质资源的补充无疑也在影响着用户对 AIGC 产品的付费意愿。
这意味着,愿意为 AIGC 付费的专业用户往往更看重产品力及用户体验,而这恰恰是 AIGC 产品在触达至专业用户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B 端用户:AIGC 转型趋势下的超预期发展
AIGC 技术撼动着千行百业的发展逻辑,由此带来的一个重要趋势便是,B 端客户主动拥抱 AIGC 技术,寻求数字化转型。这一信号的释放为 AIGC 产品带来了新的生机。
无界 AI 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相较于 C 端业务,AIGC 产品今年在 B 端业务上迎来了突破。马千里提到,虽然今年 C 端用户增长进入爬坡期,但是 B 端业务也有着超预期的表现。“今年以来,大量 B 端客户都在主动结合 AIGC,B 端营收的增速更加迅猛。”
事实上,各行业对 AIGC 技术都有着个性化的需求。目前,无界 AI 与餐饮、汽车、服饰等各个行业的 B 端客户都展开了合作。“B 端客户的需求也不同,有以营销为目的的合作,通过 AIGC 工具实现品牌和用户的共创。其次还有接口合作,为客户提供接口能力。还有模型训练的合作关系,无界可以帮助客户训练特定领域的风格模型,已经跟家居、服装等公司达成合作。”
B 端展现出的爆发力令一众 AIGC 产品也开始调整发力方向。
即便已经在 C 端成功破圈的现象级产品,妙鸭相机,也瞄准了 B 端市场。8 月 4 日,妙鸭相机上线了面向摄影师等生态伙伴的产品 B 端工作站,支持摄影师、AI 领域创作者制作面向用户的模版。
不过,相较于在 B 端已经有成熟合作案例的 AIGC 产品,妙鸭现阶段的 B 端业务还比较简单。张月光也坦言,这更像是对 C 端业务的生态补充。不过,妙鸭在 B 端业务的后续发力依然值得行业关注。
“相较于 2C 业务,2B 其实更考验团队能力。” 马千里对剁主分析,B 端确实是一片蓝海市场,但是 B 端业务对算力要求高,也有更多的个性化需求,一般创业公司难以嵌入,需要有较强的落地执行能力
因此,有大厂技术和能力背书的 AIGC 产品开始专攻 B 端市场,其中,百度打造的企业级大模型生产平台 —— 文心千帆大模型就是案例之一。
整体来看,拥有庞大用户体量的 C 端用户势必是 AIGC 产品的发展蓝海,也是其商业化的最大势能,而 B 端对 AIGC 业务的侧重也给予了 AIGC 产品全新的发展杠杆。因此,在技术尚未成熟的市场格局里,想要形成自身的产品竞争力,2B 和 2C 两手抓将会成为 AIGC 产品的长远策略。
来源: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