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阳
1995 年到 2004 年 8 月份,我一直在北京租房子,从每个月租金 80 元的小平房到最后每个月 320 元的一间正房,和房东共用厨房,当时的工资是 1800 元。
那时,很多人都是租平房,我租住在传媒大学对面的民房里,和房东住一个院子。那时虽然关系很好,总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例如他们邻居之间聊天,对于租户,北京人统一称呼为:住房的。那个年代,我印象中朝阳区的酒仙桥和高碑店是租房人的聚集地。
我不愿意一辈子租房:
一、强烈的漂泊感。
总感觉不是自己的家。尤其那个年代还要办理暂住证,当时在酒店上班,晚上从建国门骑车回梆子井,偶尔,就会遇到查暂住证的。他们的态度就不用说了,审视甚至是俯视的眼光,真的让人心里很难受,但是又不敢得罪。尤其是忘记随身携带暂住证和身份证的时候……
二、租房生活的无奈。
9 年的租房生活,其实我只搬过两次家。
1. 租 80 元的房子是个大杂院,石棉瓦的房顶,那会儿是刚来北京,租住在朝阳区酒仙桥。房东大爷房子很多,两个大院子都住满了租户,很多人羡慕他那么多房子。他人很好,但就是特别节省,每个月固定 ¥10 的电费,晚上 10:00 多就敲我的房间让我关灯。
2. 我搬到了朝阳公园东门,三间正房,我住一间 ¥230,房东住两间,因为房东比我大不了几岁,相处融洽。大约住了三年,但是因为朝阳公园扩建,我们住的那一片都拆迁,我被迫搬家。
3. 我搬到了传媒大学对面的民房里,因为已经在北京五年左右的时间,很多东西,真的是特别麻烦。房东住正房,我住在西方,就我们两家。住他们家最大的感受就是: 我穿的、吃的、用的比他们好,他两口子会明显的不开心。因为我当时在北京高星级酒店上班,那个年代经常会发东西。潘婷洗发水、力士肥皂、金龙鱼油、中秋节月饼等,为了相处和睦,偶尔,我会给他们一些。记忆犹新的就是他女儿第一次吃我们酒店发的月饼:“叔叔,你们的月饼怎么那么好吃?每个盒子里边还配有小刀子和小叉子”。
即便如此,我经常也会小心翼翼的,例如老乡或同事来,都不敢太大声说话,总怕房东不愉快,真的不想再搬家,太折腾了。
三、凑合的生活。
因为不是自己的房子,不敢太置办东西,好多东西都是凑合用。例如厨房,当时用的是煤气罐,菜板和厨房用具都是凑合,偶尔来亲戚,碗筷可以随时买,但是小桌子、小板凳啥的局促的很。
因为是西偏方,早晨的太阳透过玻璃能直接晒到后墙,经常在早晨热醒。晚上下班,打开房门,一股热浪能把我推出来。因为不是自己的房子,所以就不想安装空调。
所有以上还只是租房不便的一部分,真的是各种麻烦,搬家也把人累死,那个年代也没有货拉拉什么的。
综上所述,我开始计划买房。2003 年非典刚过,北京房价低迷,我果断出手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套房,93 平方米的两居室,终于结束了多年的租房生活。
和房东大哥说过几天搬家的时候,两口子很诧异,因为一起住了六七年了。
“我买房了”。
大哥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买楼房了?哦,一居室?”
“两居”。
“二手房吧”
“新房,刚刚装修好了”。
2004 年 8 月 28 号那天搬到新房,当时的心情就是喜悦,喜悦的级别很高,我不知道用什么文字形容,反正感觉身体都轻飘飘的。因为以前租房不敢购置家具,所以,房子里的一切都是新买的,地面亮的照人影,雪白的墙面一尘不染,感觉房子就像是透明的(我知道是我心理因素的假象)。南北通透的房子,我从南阳台走到北阳台,再从北阳台走到南阳台,感觉房子太大了。我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边上的一棵巨大的散尾葵,感觉漂亮极了。
人有时候会对某一个画面有执拗的回忆和记忆,那天,绿油油散开枝叶的散尾葵就是我难以忘怀的回忆。它的美不仅仅来自于它本身,也是我北漂多年,努力拼搏的见证。那年,我 30 岁。
回答标题,我明确表示,我不愿意租房,当时我的房子月租金约占了我工资的六分之一,感觉还好。
最后,我对于现在的房价想感慨两句,在我们那个年代,你只要努力,基本上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房子。例如 2004 年的时候我的工资大约是 ¥4000,我的房价每平米是 ¥3000,而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个时候还拼、还努力、还优秀,依靠自己,依然很难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