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哥:昨天来总转了一段早起跟菜贩子进菜的视频,主持人各种感慨不容易,可不是吗,每天凌晨起来去进菜,任谁长期这么干也受不了。
大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我这么干了两年,当时在亚运村租了个小菜棚子卖菜,每天早起骑个弯把公路赛车,从辟才胡同骑到大钟寺。大钟寺是当年北京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卡车,我哥从亚运村开过来一辆红叶面包车,我们俩就开始进菜,装满了再把我自行车搁进去,回到亚运村菜店里卸车分装上架,六点半准时开门。早起的大爷大妈就来了,一般过了中午能卖完,我骑车回家。一个月到我手里能有三千到五千块,平时差点,节假日能翻倍。
那是在 28 年前,1996 年前后,这个收入非常高了。
当时我刚开始跟八老师谈恋爱,我们住在锦什坊街一个小平房里,每天凌晨我就走了,傍晚回来立即睡觉,所以这一天基本上我们也说不了几句话。八老师工作体面,我这个工作不算太体面,北京人卖菜太少见了。好在那时候我们没有太多共同社交的机会,倒也没觉得不好。后来不卖了找地方上班,我干得都很出色,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班可以七点多出门,我觉得这也太晚了好幸福呀。上班基本上也不需要啥体力,眼前一个电脑工作那点事随便干干就齐活还能打会游戏,就很少抱怨特别满足。
简单聊几句背景,为的是让大家方便听我讲下面的话。
进菜这个活接触到的可不一定是好人,刚开始我们被卖菜的骗得一愣楞的。缺斤短两以次充好手段繁多。还有地头恶霸直接占车就卖,便宜是便宜卖得很快但是就给真正的货主很少钱,基本等于明抢。实施方法很简单,一伙人站在车前看到来进货的就说我们包了正商量价格呢,去其他家买去。菜是很在乎时间的东西,耗着一天卖不掉就不值钱了,警察来了也没辙他们也没干啥。所以卖菜的通常都是结伙而来,好几辆车来自一个村,人一多就硬气了,硬气了也就会欺负进货的。
大概忙乎了半年我们在这个市场就是熟客了,进货量也比一般菜贩子大。所以进货流程顺畅了起来,到了遇到相熟的卖家不用废话,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买卖才算步入正轨。
后来不干了是因为我开了第二家铺面,请了老家一个伙计,但账永远算不清,那时候都是现金交易,伙计贪污了你无法控制。钱货老对不上但又差不了多少,就很烦。这意味着无法扩张这个业务模式,我要自己亲力亲为一辈子早起,那不行,果断放弃。
你看,如果你只是早上跟着一个大爷去一次批发市场,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些事,就只会感慨,天天早起谁能撑得住。
当年我卖菜卖得很好,也是因为我十七八岁时干过半年多厨师,很熟悉家庭主妇做菜时的需求。比如香菜用的很少但又不能没有,比如大白菜除了做馅很少用完一棵,比如有些南方嫩菜买的人很少但你有就可以吸引人来寻找家乡的味道…. 在我店里香菜永远不卖就是送一两根,大白菜可以按照四分之一切,豌豆尖块菜折耳根这些基本上每天都有一小袋,来晚了就卖光了,卖不掉我自己吃天天都吃尖货。最后就是春节,所有菜贩子都回家了,只有我一个零售摊开着一直买到一个菜毛都不剩。当然还有个优势,那时候大爷大妈觉得一个北京孩子卖菜不会缺斤少两,事实上确实如此。
离开菜店我进了公司当售后客服,现在叫 Call Center,就是接电话解决问题。那时居然有人工二十四小时服务,你说牛逼不牛逼。可是没人喜欢上夜班,我这卖菜养成的时差可就派上用场了。另外呢,你每天和大爷大妈接触没法不耐心,我接电话的态度又好,发现问题又快,毕竟很熟悉老百姓的交流模式。这一干还就成了模范员工。
你看,从小厨师到菜贩子再到在线客服,你说没联系吧但缺了哪一步都做不了太好,你说有联系吧,能在这几行间跨越的人又很少。
简段节说,我的意思是,经历这东西无法完全用阅读学习来替代。
最近游本昌老师大火,而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在北京军区礼堂看他演话剧,那时我只有七八岁。都多少年了,我都换了无数工作了,人家就一直在表演。但我觉得我这一生也始终保持着某种一致性,看似水性杨花,其实是从一而终。
只不过换来换去天花板太低了没法在一个行业做到顶尖,但无论是厨师菜贩还是客服,做到顶尖也没我现在过得快乐。
因为我终于特么不用早起了。
可我却永远也睡不到日出之后。